跳动百科

屐怎么读

翁寒栋   来源:网易

“屐”的读音与文化意义

“屐”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字,其拼音为“jī”。在日常生活中,它并不常见,但在古代文学和传统文化中却有着独特的地位。

“屐”是一种木制的鞋子,通常由木头制成,底部装有齿状结构,便于行走于泥泞或湿滑的地面。这种鞋最早出现在中国汉代,并在唐宋时期广泛流行,尤其受到文人雅士的喜爱。据《晋书》记载,东晋名士谢灵运曾改良屐,成为后世“谢公屐”的原型,象征着一种风雅的生活态度。而李白的诗句“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更是将屐的文化意象推向了高峰。

从发音上看,“屐”字虽简单,但因不常用,许多人可能对其读音感到陌生。其实,“屐”与“机”同音,念作第一声“jī”。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字虽然看似普通,但在使用时往往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例如,在描述古人穿着屐的形象时,不仅体现了实用性,更折射出一种对自然亲近、随性洒脱的生活哲学。

现代社会中,“屐”更多地停留在历史文献和诗词歌赋之中,但它所代表的精神依然值得我们思考: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是否还能像古人一样,以从容的姿态面对自然?或许,学习古人穿屐漫步山林的心境,能让我们重新发现生活的诗意与美好。

总之,“屐”不仅是汉字中的一个符号,更是一扇通往古代文化的窗口。通过了解它的读音、形态及其背后的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