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动百科

非概率抽样

蒲国卿   来源:网易

非概率抽样是一种统计学中的数据收集方法,与概率抽样相对。在非概率抽样中,研究者并非根据每个个体被选中的概率来选择样本,而是基于其他因素,如方便性、专家判断或特定目的。这种方法通常用于探索性研究或初步调查,旨在获取一些基本的见解和趋势。

非概率抽样的主要类型包括:

1. 方便抽样:这是最简单的一种形式,研究者仅仅选择最容易接触的对象作为样本。例如,在街头随机询问路人对某个问题的看法。虽然这种方法操作简便,但其代表性较差,难以确保样本能够准确反映总体特征。

2. 配额抽样:研究者首先确定样本中需要包含的各类别成员数量(即配额),然后在这些类别内使用方便抽样或其他方式选取样本。这种方法试图保证样本结构与总体结构相匹配,但仍然存在主观性,可能引入偏差。

3. 雪球抽样:当研究对象难以直接找到时,研究者会先联系少数符合条件的人,再请他们推荐符合同样条件的朋友或同事加入样本。这种技术特别适用于研究隐蔽群体或稀有群体。

4. 目的抽样:研究者根据特定标准或目的精心挑选样本。比如,如果研究目标是分析某一特殊疾病患者的行为模式,则只会选择那些确诊为该疾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尽管非概率抽样在某些情况下提供了快速获得信息的可能性,并且成本较低,但由于缺乏随机性,其结果的外部效度(即结果能否推广到总体)往往受到质疑。因此,在设计研究时,研究者需权衡采用非概率抽样的利弊,尤其是在需要高精度结果的情况下,应考虑采用概率抽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