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动百科

埏埴怎么读

郑洋艺   来源:网易

“埏埴”是一个较为生僻的词语,源自古代汉语,通常用来形容制作陶器的过程。其中,“埏”意为揉捏泥土,“埴”指泥土本身,合起来便有塑造、加工之意。这个词不仅体现了古人对泥土与工艺的理解,也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埋首泥土的艺术

埏埴不仅是技术,更是一种艺术。在远古时代,人类从自然中获取灵感,将手中的泥土塑造成各种器具,用于生活所需。这种过程需要耐心与巧思,正如《庄子》所言:“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它告诉我们,一件器物的价值并不在于材料本身,而在于其功能与意义。

埏埴的过程充满了仪式感。工匠们先挑选适合的泥土,经过反复揉搓去除杂质,再用双手或工具精心塑造形态。每一道工序都需全神贯注,稍有不慎便可能前功尽弃。然而,正是这份专注让埏埴成为了一种修行——通过亲手触摸泥土,人们得以感悟自然的力量与生命的律动。

随着时间推移,埏埴技艺逐渐发展出多样化的风格。从粗犷质朴的原始陶器到精美绝伦的青瓷、白瓷,每一次创新都凝聚着匠人的智慧与心血。这些器物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也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例如,秦汉时期的兵马俑、唐宋时期的茶具等,无不展现了当时社会风貌与审美趣味。

今日的回响

尽管现代工业生产已经取代了许多传统手工艺,但埏埴的精神依然熠熠生辉。许多艺术家仍然坚持手工制陶,用泥土表达情感与思想。他们认为,机器无法替代人与泥土之间的亲密接触,那种温度与质感是工业化产品所缺乏的。

总之,埏埴不仅仅是一项古老的手艺,更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象征。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或许应该重新审视这一传统技艺,从中汲取慢下来的力量,去发现生活中的美与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