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动百科

重阳节的来历

甘启思   来源:网易

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或“登高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庆祝。这一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重阳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据《易经》记载,“九”为阳数,而九月九日两“九”相逢,故称“重阳”。古人认为“九”是吉祥之数,象征长寿和繁荣。因此,这一天被赋予了祈福长寿的意义。到了汉代,重阳节逐渐成为重要的民俗节日,并与登高、赏菊、饮菊花酒等活动联系在一起。

登高是重阳节的重要习俗之一。人们相信登高可以避邪消灾,同时也能俯瞰山河美景,感受自然的魅力。唐代诗人王维曾写下“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生动描绘了重阳节登高的场景。此外,重阳节还有佩戴茱萸、饮菊花酒的传统。茱萸被认为具有驱虫辟邪的作用,而菊花则象征着高洁与长寿。

随着时代的发展,重阳节逐渐演变为敬老节。自1989年起,中国将每年的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关注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弘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如今,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不仅会陪伴家中长辈,还会组织各种活动,如义诊、文艺演出等,用实际行动表达对老人的关怀。

重阳节承载着中华民族对家庭和睦、健康长寿的美好祝愿,同时也提醒我们要珍惜亲情,传承孝道文化。这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节日,将继续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