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小讯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是描写春天的吗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惠崇春江晓景二首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2、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3、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4、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5、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6、大雁北飞,就像要回到北方家乡的人那样,但是由于依恋,差一点掉了队。
7、还没有飞到北方时,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8、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出自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
9、全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10、蒌蒿(lóu hāo)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1、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12、河滩上已经长满了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了,而这恰是河豚从大海回归,将要逆江而上产卵的季节。
13、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14、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15、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16、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17、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18、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19、全文意思: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20、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苇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21、原文: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22、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23、出处:《惠崇春江晚景》是北宋文学家苏轼题惠崇的《春江晚景》所创作的组诗。
24、扩展资料诗的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
25、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
26、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
27、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
28、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
29、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30、诗的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面。
31、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
32、“鸭先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
33、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34、出自宋代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 惠崇春江晓景二首》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35、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36、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37、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38、2全文赏析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
39、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
40、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
41、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
42、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
43、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44、诗的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面。
45、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
46、“鸭先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
47、这句诗化用了唐人诗句:孟郊“何物最先知?虚虚草争出”(《春雨后》),杜牧(一作许浑)“蒲根水暖雁初下,梅径香寒蜂未知”(《初春舟次》)。
48、苏轼学古而不泥,前人诗句的造意,加上自己观察的积累,熔炼成这一佳句。
49、“鸭知水暖”这种诉之于感觉和想象的事物,画面是难以传达的,诗人却通过设身处地的体会,在诗中表达出来。
50、缘情体物又移情于物,江中自由嬉戏的鸭子最先感受到春水温度的回升,用触觉印象“暖”补充画中春水潋滟的视觉印象。
51、鸭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是因为它们长年生活在水中,只要江水不结冰,它总要跳下去凫水嬉戏。
52、因此,首先知道春江水温变化的自然就是这些与水有着密切关系的鸭子。
53、这就说明:凡事都要亲历其境,才会有真实的感受。
54、这句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入微观察,还凝聚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索。
55、鸭下水而知春江暖,可与“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相媲美,具有见微知著、举一反三的道理。
56、诗的三四两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两句诗仍然紧扣“早春”来进行描写,那满地蒌蒿、短短的芦芽,黄绿相间、艳丽迷人,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
57、“河豚欲上”借河豚只在春江水暖时才往上游的特征,进一步突出一个“春”字,本是画面所无,也是画笔难到的,可是诗人却成功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给整个画面注入了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
58、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
59、由此可见,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也是自然而然的。
60、诗意之妙,也有赖于此。
61、画面虽未描写河豚的动向,但诗人却从蒌蒿丛生、芦苇吐芽推测而知“河豚欲上”,从而画出海豚在春江水发时沿江上行的形象,用想象得出的虚境补充了实境。
62、苏轼就是通过这样的笔墨,把无声的、静止的画面,转化为有声的、活动的诗境。
63、在苏轼眼里,这幅画已经不再是画框之内平面的、静止的纸上图景,而是以内在的深邃体会和精微的细腻观察给人以生态感。
64、前者如画,后者逼真,两者混同,不知何者为画境,何者为真景。
65、诗人的艺术联想拓宽了绘画所表现的视觉之外的天地,使诗情、画意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66、这一首诗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
67、全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
68、诗人苏轼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卷五《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在他的这首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69、3全文翻译及注释全文翻译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70、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71、大雁北飞,就像要回到北方家乡的人那样,但是由于依恋,差一点掉了队。
72、还没有飞到北方时,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73、注释⑴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能画。
74、《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75、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
76、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
77、这两诗是作者元丰八年春天在靖江欲南返时江边情景的写照。
78、⑵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
79、《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80、”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81、⑶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
82、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
83、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84、上:指逆江而上。
85、⑷归鸿:归雁。
86、破群:离开飞行队伍。
87、⑸依依:不舍之貌。
88、《楚辞》“恋恋兮依依。
89、”归人:回家的人。
90、刘长卿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91、⑹朔漠:北方沙漠之地。
92、杜甫诗:“一去紫台连朔漠。
93、”⑺更待:再等;再过。
94、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95、出自宋代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96、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97、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98、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99、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
100、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101、北飞的大雁就像那向北归去的人一般,依依不舍,差一点掉队离群。
102、远隔千里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度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103、注释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
104、《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105、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
106、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
107、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
108、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109、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
110、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
111、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112、上:指逆江而上。
113、归鸿:归雁。
114、破群:离开飞行队伍。
115、依依:不舍之貌。
116、归人:回家的人。
117、朔漠:北方沙漠之地。
118、杜甫诗:“一去紫台连朔漠。
119、”更待:再等;再过这两首诗是苏轼题在惠崇所画的《春江晓景》上的。
120、惠崇原画已失,这首诗有的版本题作《春江晓景》,现已无从考证。
121、画以鲜明的形象,使人有具体的视觉感受,但它只能表现一个特定的画面,有一定的局限性。
122、而一首好诗,虽无可视的图像,却能用形象的语言,吸引读者进入一个通过诗人独特构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以弥补某些画面所不能表现的东西。
123、 其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
124、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
125、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
126、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
127、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
128、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129、 “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面。
130、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
131、“鸭先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
132、这句诗化用了唐人诗句:孟郊“何物最先知?虚虚草争出”,杜牧(一作许浑)“蒲根水暖雁初下,梅径香寒蜂未知”(《初春舟次》)。
133、苏轼学古而不泥,前人诗句的造意,加上自己观察的积累,熔炼成这一佳句。
134、“鸭知水暖”这种诉之于感觉和想象的事物,画面是难以传达的,诗人却通过设身处地的体会,在诗中表达出来。
135、缘情体物又移情于物,江中自由嬉戏的鸭子最先感受到春水温度的回升,用触觉印象“暖”补充画中春水潋滟的视觉印象。
136、鸭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是因为它们长年生活在水中,只要江水不结冰,它总要跳下去凫水嬉戏。
137、因此,首先知道春江水温变化的自然就是这些与水有着密切关系的鸭子。
138、这就说明:凡事都要亲历其境,才会有真实的感受。
139、这句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入微观察,还凝聚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索。
140、鸭下水而知春江暖,可与“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相媲美,具有见微知著、举一反三的道理。
141、 “蒌蒿满地芦芽短”,这两句诗仍然紧扣“早春”来进行描写,那满地蒌蒿、短短的芦芽,黄绿相间、艳丽迷人,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
142、“河豚欲上”借河豚只在春江水暖时才往上游的特征,进一步突出一个“春”字,本是画面所无,也是画笔难到的,可是诗人却成功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给整个画面注入了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
143、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
144、由此可见,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也是自然而然的。
145、诗意之妙,也有赖于此。
146、 “正是河豚欲上时”画面虽未描写河豚的动向,但诗人却从蒌蒿丛生、芦苇吐芽推测而知“河豚欲上”,从而画出海豚在春江水发时沿江上行的形象,用想象得出的虚境补充了实境。
147、苏轼就是通过这样的笔墨,把无声的、静止的画面,转化为有声的、活动的诗境。
148、在苏轼眼里,这幅画已经不再是画框之内平面的、静止的纸上图景,而是以内在的深邃体会和精微的细腻观察给人以生态感。
149、前者如画,后者逼真,两者混同,不知何者为画境,何者为真景。
150、诗人的艺术联想拓宽了绘画所表现的视觉之外的天地,使诗情、画意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151、 这一首诗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
152、全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
153、诗人苏轼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卷五《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在他的这首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154、 其二 本组诗中的第二首诗一般鲜为人知,但其创作水平也是很高。
155、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156、”这一句大体写惠崇所绘的“飞雁图”,大雁北飞,有几只雁不舍这春天美景,差点脱离了队伍。
157、并且运用拟人的手法,将依依不舍的几只归雁比作了“北归人”,使画中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158、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159、”也是拟人化,给北去大雁赋予了人的情感。
160、大雁恋恋不舍是因为南方比北方温暖,所以诗人就写下了大雁认为北方很冷,而且远远地就知道了沙漠风多雪多;这还不止,最后一句诗人进一步写大雁希望在江南多呆几日。
161、这种拟人手法的运用,使惠崇的绘画由“定格”转变成了“录像”,使大雁北飞的情景充满着人的情感,是颇有新意的。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